转型,观众的识别

经过这么多年,您还是一直用笔写作?

我不会用电脑。(在海岩的右手中指内侧,有个很大的疙瘩,磨的,约为普通文字工作者的3到4倍,相信没有百万字的打磨,是无法形成的。)

 

海岩剧推出速度很快,在前一阵几乎保持着一年一部的速度,您是如何保持快速旺盛的创作能力的?

很多人六七年写一部作品,十年磨一剑,每年一部对我可能也不是好事。

 

创作素材来源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?

这几年的创作基本都是想象的。

 

《五星饭店》是不是您一个转型的尝试?

《五星饭店》也是受一家出版社的约请,给一个漫画写脚本,要求写饭店服务生的生活,要求是比较正面的,简单一点的青春偶像剧类型。写完之后借着这个故事就改成了电视剧。其实从《平淡生活》开始就有人说我转型,《河流如血》是写亲情,爱情不是主线了,《深牢大狱》也不是爱情为主,是人的命运和成长,尤其到后半部分爱情完全不是主要线索了。《五星饭店》是励志的,写职业道德,修养等等,这三部剧从主体和人物走向上差别很大,很难说哪一部是转型。

 

到底有没有这个想法呢?

我从来都没有想自己是什么型,要向哪个方面转。可能媒体或者评论界他们为了区分进行分类,便于观众识别吧。

 

您怎么看文字与画面表达方式的不同?

只是两种表达的途径,文字只能是靠文字本身来表达,画面是演员导演等合力的结果。这就要求写作时要有不同的思维和状态。

 

那您是如何合二为一的?

我写小说和电视剧的时候完全是两种状态。小说是完全进入人物的内心,作者和读者进行心灵交流,通过文字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进行沟通;写剧本就要考虑很多的现实情况,更要用视觉、动作、镜头等等角度来考虑叙述结构和方法。比如小说可以有漫长的内心独白,上下五千年地扯开话题,电视剧不行,电视剧要有非常确定的动作、语言、环境和细节,是非常确定的。

 

您更倾向于哪一种?

我个人当然更喜欢写小说。

 

您怎么看文学作品价值和影视作品价值?

我觉得就跟酱油和醋一样,本身不太具备可比性。有些小说擅长的表达方式是电视无法表现的,同时电视剧画面性的东西也有文字很难表达的,画面冲击力、音乐、演员与观众这种直观的沟通,小说也很难达到这种效果。我觉得是各有长处,我个人来讲,当然是更喜欢阅读的方式。

不能否认,现在不是阅读的时代。安心阅读的人并不多。比如说小说现在能卖到30万册就算很畅销了,考虑到传阅率的问题,也不过百万读者。过去有统计一本书会有5次传阅,现在我觉得不可能,甚至一遍也未必读完。但电视剧呢,如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,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就是两千万人,传播的平台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了。

我没做过剧改书,只做过书改剧,二度创作也能得到创作快感,感觉会更丰富了,会有写小说时没有发现的快乐。